“2013SARscape干涉雷达桂林培训班”分享之:入门学习(InSAR与DInSAR)

0
分享 2016-06-02
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(InSAR,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)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SAR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,它充分利用了SAR的相位信息,成功的解决了SAR图像的三维成像问题,而且它能够获取高精度的地形信息,同时还可以监测地表和冰雪表面的微弱变化,监测时间间隔跨度很大,从几天到几年,可获得全球高精度的、高可靠性的地表变化信息。这使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(InSAR)在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成为监测地表变化的新手段。
本节内容主要学习InSAR和DInSAR的操作流程。

1 InSAR技术提取DEM

InSAR技术是利用雷达系统获取同一地区两幅SAR影像所提供的相位信息进行干涉处理,来获取地表的三维信息,建立目标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。
下图是SARscape的InSAR技术获取DEM的操作流程图,采用简单易用的流程化工作模式。其中虚线部分是可选步骤。

图1 InSAR DEM技术流程图
InSAR处理是从原始的SLC数据对开始,流程包括:基线估算、干涉图生成、干涉图去平、干涉图自适应滤波和相干生成、相位解缠、轨道重定义、高程转换与地理编码。
我们以两景干涉的ENVISAT ASAR数据为例,学习InSAR处理。注:整个过程中的输出数据都会自动添加后缀,用来标识数据的含义。如强度数据_pwr,去平后的干涉图_dint。
练习数据情况:
  • ENVISAT ASAR SLC 像对
  • 成像时间:11/7/2002 和 1/16/2003
  • IMS product, VV 极化
  • IS4 mode, 入射角:34°
  • Las Vegas (USA)
  • 范围: 1000 x 1000 pixels (15 x 15 km)
  • 像元间隔: 15 x 15 m
  • 辅助数据:SRTM DEM

在SARscape中的通过/SARscape/Interferometry中的菜单实现:
图2 InSAR菜单
采用流程化的操作方式,非常容易操作。每个步骤产生的结果都带有一定的后缀,非常方便下一个步骤使用,如下为其中的滤波和相干性计算中选择干涉文件,自动过滤_dint,如下图所示:



图3 选择文件

图4 提取的地形数据

2 D-InSAR技术获取震后地表形变

在相位转换为形变的步骤,相位转换为形变并经过地里编码。用户可以根据发生形变的方向设置特定的方向和倾角,还可以输入事先知道的变形区域。
图5 DInSAR技术流程
我们以两景ENVISAT ASAR SLC数据作为例子,学习D-InSAR的操作。
数据源:
  • ENVISAT ASAR SLC数据,IS2模式,入射角23度,震前获取的2003年12月3日数据;
  • 震后47天2004年1月11日获取的伊朗巴布地区的VV极化的数据;
  • 覆盖区域为56*40km,含有卫星轨道信息保证精度;

研究区的SRTM数据,25米分辨率的DEM,作为D-InSAR过程中的低分辨率的参考DEM。

在SARscape中的通过/SARscape/Interferometry中的菜单实现:




图6 InSAR菜单
其中1B中的三步可以使用/ SARscape/Interferometry/1A - Interferometric Workflow (Single Step)流程化工具,输入相应的数据,设置相应的参数,单击Start,进行干涉图生成与去平、滤波与相干系数生成和相位解缠的过程。
图7 干涉图生成到相位解缠流程化的工具
图8 DInSAR提取的形变结果

本部分PPT下载:http://vdisk.weibo.com/s/zrSeGYf9hHugx
InSAR录像下载:http://vdisk.weibo.com/s/zrSeGYf9hHusT
DInSAR录像下载:http://vdisk.weibo.com/s/zrSeGYf9hHug3


文章来源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64b1e9d0101bmgj.html

0 个评论

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