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遥感专题系列】微波遥感(二、合成孔径雷达SAR基础)

0
分享 2016-06-19
目前使用最广的成像雷达系统就是合成孔径雷达(Synthetic Aperture Radar:SAR),SAR几乎成为了雷达的代名词。本文从应用角度介绍SAR系统的基本知识。
本文主要包括:
  • SAR基本原理
  • 几个重要的参数
  • SAR拍摄模式
  • 当前主流星载SAR系统



    1.SAR基本原理
    雷达发展初期,出现的是真实孔径雷达(Real Aperture Radar:RAR),由于成像分辨率与雷达天线的长度成正比,与波长和观测距离成反比,要想得到较高分辨率的SAR图像,需要增加天线的物理尺寸,限制其发展和应用,后来逐渐被合成孔径雷达SAR取代。
    SAR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,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,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。一个小天线通过"运动"方式就合成一个等效"大天线",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方位向分辨率,同时方位向分辨率与距离无关,这样SAR就可以安装在卫星平台上而可以获取较高分辨率的SAR图像。

    图: SAR成像原理示意图
    2.SAR几个重要的参数

    为了更好的理解SAR和SAR图像,需要知道几个重要的参数。
    2.1分辨率

    SAR图像分辨率包括距离向分辨率(Range Resolution)和方位向分辨率(Azimuth Resolution)。
    图: 距离向和方位向示意图
    • 距离向分辨率(Range Resolution)



      垂直飞行方向上的分辨率,也就是侧视方向上的分辨率。距离向分辨率与雷达系统发射的脉冲信号相关,与脉冲持续时间成正比:
      Res( r) = c*τ/2
      其中c为光速,τ为脉冲持续时间。
      • 方位向分辨率(Azimuth Resolution)



        沿飞行方向上的分辨率,也称沿迹分辨率。如下为推算过程:
        • 真实波束宽度: β= λ/ D
        • 真实分辨率:ΔL = β*R = Ls (合成孔径长度)
        • 合成波束宽度βs = λ /(2* Ls) = D / (2* R)
        • 合成分辨率ΔLs = βs* R = D / 2
        其中λ为波长,D为雷达孔径,R为天线与物体的距离。
       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,SAR系统使用小尺寸的天线也能得到高方位向分辨率,而且与斜距离无关(就是与遥感平台高度无关)。

        图: 方位向分辨率示意图
        2.2极化方式

        雷达发射的能量脉冲的电场矢量,可以在垂直或水平面内被偏振。无论哪个波长,雷达信号可以传送水平(H)或者垂直(V)电场矢量,接收水平(H)或者垂直(V)或者两者的返回信号。雷达遥感系统常用四种极化方式——HH、VV、HV、VH。前两者为同向极化,后两者为异向(交叉)极化。

        图: HV极化示意图

        图:VV和HH极化示意图
        极化是微波的一个突出特点,极化方式不同返回的图像信息也不同。返回同极化(HH或者VV)信号的基本物理过程类似准镜面反射,比如,平静的水面显示黑色。交叉极化(HV或者VH)一般返回的信号较弱,常受不同反射源影响,如粗糙表面等。

        图:同一地区不同波长和极化方式得到的SAR图像
        2.3入射角(Incidence Angle)

        入射角也叫视角,是雷达波束与垂直表面直线之间的夹角(如下图中的θ)。微波与表面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,不同的角度区域会产生不同的反射。低入射角通常返回较强的信号,随着入射角增加,返回信号逐渐减弱。
        根据雷达距离地表高度的情况,入射角会随着近距离到远距离的改变而改变,依次影响成像几何。

        图:SAR入射角示意图
        3.星载SAR拍摄模式
        星载SAR主要有三种拍摄模式:Stripmap,ScanSAR和 Spotlight。
        当然最新的SAR系统拥有更多的拍摄模式,比如RADARSAT-2还用于超精细、高入射角等拍摄模式
        3.1条带模式-Stripmap
        当运行Stripmap 模式时,雷达天线可以灵活的调整,改变入射角以获取不同的成像宽幅。
        最新的SAR系统都具有这种成像模式,包括RADARSAT-1/2, ENVISAT ASAR, ALOS PALSAR,TerraSAR-X-1, COSMOSkyMed和RISAT-1。

        图: 条带模式
        3.2扫描模式-ScanSAR
        扫描模式是共享多个独立sub-swaths的操作时间,最后获取一个完整的图像覆盖区域。它能解决Stripmap模式较小的刈幅。

        图: 扫描模式
        3.3聚束模式-Spotlight
        当执行聚束模式采集数据时,传感器控制天线不停向成像区域发射微波束。
        它与条带模式主要区别为:
        • 在使用相同物理天线时,聚束模式提供更好的方位分辨率;
        • 在可能成像的以一个区域内,聚束模式在单通道上的提供更多的视角;
        • 聚束模式可以更有效的获取多个小区域。




          图:聚束模式
          4.当前主流星载SAR系统


          其他:RiSAT‐1(印度C波段)、Kompsat‐5(韩国X波段)

          文章来源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64b1e9d0102v13t.html

          0 个评论

         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